首頁 他山之石 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2022/11/23 9:42: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特別強調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未來15年特別是這5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攻堅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影響深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建設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從根本上講,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的體系。那么,這個體系的根本指向、關鍵內容和重要發力點是哪些方面呢?

完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協同育人體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立德樹人是貫穿其中的根本邏輯,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從“教育的根本任務”到“高校立身之本”再到“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充分反映了我們黨的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最新成果,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對立德樹人的認識前所未有,對立德樹人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我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的“四為服務”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我們要從教育的三個維度來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意義。這就是,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體現了教育的規律,彰顯了教育的根本價值。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三個層面暢通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體系。一是構建宏觀育人體系,就是從教育整體而言,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體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我們要有這樣的大教育觀。二是構建中觀育人體系,就是對學校教育而言,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協同育人。在學校,立德樹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人不參與。要以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加強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三是構建微觀育人體系,就是從個人施教而言,根據各項工作內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邏輯,從神形兼備、師生兼顧、內外兼修、德法兼治、軟硬兼抓五個方面做起,使立德樹人真正落到實處。

夯實以機制創新為重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學歷經900余年的革故鼎新,人才培養作為其最核心的功能,始終未曾動搖。我們要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把知識傳授、素質提升、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融為一體。在推進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衡量一所高校的辦學質量,不能僅僅從發展規模和項目量化上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考量其在高水平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的貢獻。高校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不在于單純發表多少篇科研論文,也不在于直接拉動經濟增長的百分點,而在于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在于高校畢業生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多大的貢獻。

在人才培養問題上,體制機制不靈活、不暢通是束縛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塑造的根本原因。要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著力點,重點推進四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標上,要更加注重“導向”;在教學內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學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動”;在教學管理上,要更加體現“靈活”。二是深化協同育人機制改革。進一步推動高校與社會力量的協同,把社會資源轉化為學校的發展資源和育人資源,實現科教結合、產教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協同育人。三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教育過程,其功能在于挖掘學生創新創業潛力,激發其創新創業興趣,點燃其創新創業熱情,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與推進產業迭代升級緊密結合,與助力教育開放緊密結合。四是深化質量保障機制改革。著力構建約束激勵機制、經費投入機制、教學水平長效提升機制以及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打造以服務需求為支撐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科體系建設關系到學校發展根基,在高水平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科建設要強化服務國家需求。要靜下心來研究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以及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不是在設置新學科時,總在想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要把落實國家標準作為學科建設的底線要求,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科設置、調整的前提條件。實質上,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滿足學科設置條件,符合其建設規律,確保學科建設自身發展的“小邏輯”,服從于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需求”。

學科建設要堅持有選擇性地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強,關鍵要建設好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群,壓縮“平原”、多建“高峰”。從根本上講,學科建設要固本強基、交叉融合、擇優培育,以優勢學科為引領,帶動、輻射和影響其他學科建設,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同樣,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重在質量和特色,絕不僅僅是規模和數量上的比拼。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競爭力。一流大學未必都是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精而專、有特色的學校同樣可以辦成一流大學。也就是說,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有自身辦學層次類型上的一流。辦學實力整體強、擁有多個一流學科的高水平大學,要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抓緊建設;辦學實力有基礎、若干學科有水平的大學,要瞄準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重點建設;辦學實力有待加強、學科水平有待提高的大學,可以瞄準自身特色,聚焦辦學優勢,在探索“一流學院”“一流專業”建設上尋求突破。

健全以高素質專業化為標準的教師發展體系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關鍵是提升教師素質能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堅持“四個相統一”,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成為“大先生”。實際上,就是要堅持“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要求,努力做立德樹人的能者、引領社會風尚的行者。教師隊伍建設要堅持“引育并舉、以育為主,重點培養一批、大膽使用一批、及早儲備一批”的建設思路,及早謀劃,做好頂層設計。一是要圍繞學科集聚人才,根據學校學科發展規劃,統籌規劃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不能脫離學科盲目引進。二是要集聚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具有學科穿透力的領軍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普通人才。三是要及早選拔和培養優秀青年教師,放手培養、大膽使用,讓他們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一線歷練成長,不能論資排輩。四是要注意把好教師的思想政治關,注重對思想政治素質的考察,尤其是對師德師風的考量,不能泥沙俱下,不做甄別和篩選。

教師隊伍建設還要特別注意“三為主”原則——以學科為主體,學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引進什么樣的人才,不能單憑名聲和“帽子”來引進;以學院為主責,倡導“學院辦大學”,而不是傳統的“大學辦學院”,學院要發揮學術委員會和教授的作用,傾聽和尊重他們的意見,擔負起人才集聚的重要責任;以學校為主導,學校主要管師德、管結構、管政策,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同時,既要鼓勵“全能冠軍”,又要支持“單項冠軍”,尤其要注重學科團隊建設,由“釣魚式個體”向“捕魚式團隊”轉型。

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

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要確立一流標準。在這個問題上,要著眼世界一流,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大學的成功經驗,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坐標系,同臺競技,不“自說自話”,不做井底之蛙;要著力中國特色,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不“自娛自樂”,不東施效顰。具體來說,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要堅持四個標準:一是培養一流人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準;二是產出一流成果,把對國家社會貢獻度和國內外公認度作為重要考量;三是發揮一流影響,把形成的重大影響力作為最高評價;四是辦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基。

教育評價既有國際公認的標準,也有適合本國實踐的特色體系。構建新的教育評價機制,要樹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價值導向,不要僅僅圍著一些大學排行榜和一些指標體系轉,更不要只在這里面找“興奮點”,而看不到“發力點”。特別要強調破立結合、以立促破。我們說的“破五唯”,破的是“唯一”,而不是完全不要,關鍵要從實際出發,凸顯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的實際貢獻,彰顯其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大學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色,其自身評價體系關鍵要能夠反映其在培養一代又一代為國解難、為國分憂、為國盡責人才上的卓越貢獻,能夠反映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突破,能夠反映其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能夠反映其堅持胸懷天下、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大情懷。

暢通以合作共享為基礎的教育開放體系

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正面臨著“發展中的挑戰”“打壓中的突破”“開放中的博弈”等復雜局面,高等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壓力、新挑戰。在重大危機面前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教育交流合作的意義和作用遠遠超過了教育本身。“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層基礎是文化、關鍵在教育。我們要認清大勢,保持改革開放的戰略定力,進一步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打造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升級版。

在新的對外開放形勢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要堅持扎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姿態應對全球共同威脅和挑戰。要堅持有選擇地“請進來”,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強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升人才培養力;要堅持有章法地“走出去”,爭取與國外高等教育多對話、多來往,有進有出、相得益彰,講好中國教育故事,擴大對外影響力;要堅持有目標地“深參與”,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深度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評價標準、規則等的制定和重大議題研究,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國家形象,深化國際融合力。為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要秉持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以暢通國內國際教育循環為著力點,拓寬發展空間,統籌推進國家布局的“四點一線一面”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充分體現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使命、格局與擔當。

1分快3